高雄彌陀三代傳承的鱸魚專家
地理優勢形成養殖聚落
高雄西北方的沿海地區,從前有潟湖、鹽田、航道,近年隨著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改變,逐漸形成養殖漁業的聚落,光是彌陀區阡陌相連的魚塭,面積就將近六百公頃,良好的水質和地理優勢,使當地生產的鱸魚、石斑魚、虱目魚、午仔魚、白蝦等等,不僅肉質鮮美且數量充裕,品質深獲肯定而遠近馳名。
▲彌陀區沿海阡陌相連的魚塭,養殖面積約六百公頃。
▲許大哥三代養殖經驗的傳承,堅持培好菌、養好水、飼好魚。
耳濡目染的漁村囝仔
熱情健談的許大哥是鱸魚養殖第三代,從小就喜歡跟玩伴在魚塭嬉戲游泳,家族事業早在八十多年前由阿公打下基礎,當時適逢戰後,台灣經濟起飛,各行各業快速發展,生活品質提升的同時,消費型態由早期只求溫飽,轉為對營養攝取的重視,因此富含優質蛋白、脂肪含量低的鱸魚,成為準媽媽補身與術後調理的首選,清蒸、乾煎、紅燒或煮湯等料理方式,民眾接受度都很不錯,直到今天仍保持相當高的人氣。
▲全程使用高效能浮水顆粒飼料,經熟化殺菌處理,安全衛生讓魚兒完整吸收。
▲保留魚塭邊坡的野草,避免使用除草劑潛入土壤污染水源。
▲體長而扁,腹緣平直,眼睛照光後呈現金色光澤,是台灣俗稱金目鱸魚的特色。
新舊世代的觀念衝擊
將近二十年前,剛出社會的許大哥接手家業,當時不想流於大盤池邊交易的無差別收購,毅然決然打破傳統的模式,開始嘗試更友善環境的養殖方法。養魚先養水,用好菌改變水質,低密度飼料,打造好環境,讓魚健康生長,更不惜成本從日本進口益生菌來改善水質,取代抗生素和動物用藥的使用;轉變初期雖然長輩都不看好,但是許大哥仍堅持不放棄,兩三年後魚塭環境慢慢改善,鞏固魚兒的免疫力,不只魚體肥美、魚身鱗片光亮,就算長程運送,死傷狀況也很少,長輩才認同新的養殖模式,回想起努力不放棄的那些年,總算是有苦盡甘來的感覺。
▲收成時大夥兒協力將漁具圍成一個圓形,將鱸魚全部趕往岸邊集中。
▲將網中的鱸魚初步篩選分類,未達標準尺寸的則放回水中讓魚兒繼續成長。
▲秋天是養殖漁業的收成期,經常可以看到成群的漁工圍網捕魚。
台灣在地優質好鱸魚
直到今天,許大哥仍然用心照顧每一條經手的魚,且為了拓展鱸魚加工產品與通路,他與太太申請農委會「科技農企業輔導」,由中衛發展中心協助行銷優化,並開發多種風味的的舒肥鱸魚、鱸魚排、鱸魚精等符合時代趨勢的產品,不僅入圍農委會銀髮友善食品獎,太太更獲選為第五屆百大青農;夫妻倆未來將持續深耕在地,讓消費者認識新鮮、美味、健康的台灣高品質鱸魚。
▲鱸魚初步分級之後,馬上吊掛至海水車送往加工廠。
▲池邊一桶桶的益生菌,在不同的發酵階段呈現各種顏色。
▲許大哥與太太深耕台灣市場,希望消費者都能認識健康、新鮮、美味的鱸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