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豆重返舞台,名符其實的好味道!
2017年的今天,你/妳有聽過非基改黃豆嗎?
這幾年,台灣食安問題連環爆,在飲食概念上,興起一波本土風潮。先前媒體揭露:台灣進口黃豆餘百分之九十七為基改黃豆,等於是我們日常所大量食用的豆漿、豆干、黃豆製品幾乎難逃基改原料的使用。然而,在基改食品危害未知的情況下,國人的健康便暴露在高度的風險中。
名符其實的真豆漿
在擾攘的北市巷弄中,有一處看起來很溫暖的小店,門口擺著幾籃寫著台灣某某產地的黃豆,陳架上有序的排列一瓶瓶裝有台灣本土各式品種的大豆罐子,讓來店的朋友能認識各種豆類的樣貌。「其實豆製所」是這家店名,店主吳佳霖先生與其實豆製所夥伴們就是想做一口「名符其實」的真食物,且本店特以「黃豆」為主體,展開台灣本土豆漿、豆製品的食味探索。
台灣小農戶雜糧生產困境
最初,佳霖哥因為對自製豆漿豆腐有興趣,找老師學習,開啟了他對台灣豆製品的研究之路。從決定開店以來,其實團隊全台產地跑透透,四處尋找理念契合、豆類品質優良的小農,除了認識各種豆類特性,了解小農生產方式後,再採買或進一步達成契作協議。但台灣大豆產量少,要找到符合條件的農友不易,加上雜糧農產之耕作,非常需要機械的助力,而多數小面積栽培的小農,難以負擔沉重的機械成本去提高產品品質,如採收的黃豆僅能日曬,無法以機器烘乾;豆子的品管及色選必須耗費大量人力;還有庫存保存的環境,需要冷藏設備等,一連串的採後管理,若是缺乏妥善的設備,不但折損了黃豆本身的好品質,也提高了許多風險。而這些風險,除了小農,還落在契作者的肩上。
高規又安心的豆漿製作,全程透明分享
雖然各種高牆擋在前方,但其實團隊依然不改其志,逐步實踐著他們再現台灣豆優勢的初心。除了找好的農友,好的豆,更要好的機器,其實團隊從日本引進高規的蒸煮設備,運用蒸氣原理,避免豆子燒焦,也讓豆漿質地可以更細更濃。豆漿的製作過程一點都不馬虎,除了適當的浸泡時間,喚醒黃豆沉睡的黃豆;在蒸煮的階段,以最短的時間內高溫熟化整顆豆子,以釋放最多的蛋白質營養;最後的消泡步驟,更堅持不用消泡劑,耗時而緩慢地攪拌,讓泡沫慢慢消失,達到口感的極致絲滑。在其實豆製所店面最特別之處,是透明櫥窗後方的煮豆漿廚房,來店的客人都可以透過櫥窗,看到師傅煮豆漿的全程實況呢!
「單品豆漿」的極致濃,純,香
其實豆製所最厲害的部分,大概就是「單品豆漿」了!他們順應黃豆的特性,仿造類似單品咖啡的概念,推出以單一品種黃豆,做出「那個黃豆品種」自己的口味!
目前其實豆製所推出五款本土豆漿:「花蓮一號豆漿」、「台南十號豆漿」、「高雄選十號豆漿」、「十石黃豆豆漿」、及「黑豆豆漿」。每款豆漿都有自己獨特的香氣及口感,花蓮一號氣味清香、口感綿滑;高雄選十號香氣濃郁、口感飽滿細緻…..在舌尖感官尚未被啟發前,根本無法想像,原來不同黃豆製作的豆漿滋味,竟如此「個性鮮明」!一杯純粹的豆漿,只要挑選好原料,用心製作,便可彰顯食材原味的清甜溫潤及豐富層次呢!
在地飲食的重要性,每一筆消費都是政治
消費力量大,只要消費者重視,消費方向自然會改變市場趨勢。我們多消費一瓶非基改豆漿,市場上就多一點非基改食品;我們多喝一口本土豆漿,台灣土地上就能多一些雜糧復耕的機會。其實團隊希望以豆漿真實的滋味讓更多人知道台灣豆之美好風味,也喚醒大眾對本土黃豆的重視與認識,期許台灣有朝一日也能對在地的文化、特產有廣而深的探究,對在地飲食有熱情而真誠的追求。